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15的博文

与知乎有关的二三事

#前言 最近一度尝试redesign知乎(android),虽然最后并没有产出什么惊艳的设计稿。 但是这个过程足以让我更深入的思考知乎的特性以及我自身对问答类社交网站的期待与偏好。 首先我要说明我在知乎上几乎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存在着,很少回答问题也仅仅关注了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人(因为我的风格和这种网站(确切的说是基大多数人)相性不合)。 #蒸发冷却效应 ——问题组织讨论机制 知乎上针对专业问题的讨论其实是相当尴尬的,比如人类学/心理学这种社会科学话题,下面会有诸多摸不清头脑的提问,要么就范畴过大,要么则过于专业。以至于在我看来这里的话题要么很难回答要么应该让答主别当伸手党自己看论文。(许多心理学话题下都有一些搬运下课本给点文献的行为,我能理解为普及常识,但是难以切合那本来就并不准确与严谨的提问)。有着如此糟糕的专业问题回答机制,更不利于专业人生投入与回答问题——当然知乎本来也并不专门面向专业人士。 与此同时,在一些跨学科或是同时面向对象更广泛的问题(比如政治问题),则会出现高票答案质量甚至不如后续答案的现象。而且许多问题和答案之间有所重合,如果能相互连接互为补充其实能很好的反映问题的多个向度。如福州PX工厂爆炸,任何一个角度,比如讨论政府监管,工业项目与政府政绩,甚至是当年厦门居民的邻避效应,都是理解事件发生之各个侧面的信息。知乎并没有提供对问题下各类答案的整合机制,所以某种程度上让需要看信息的人需要看得更久也鼓励也高度相似的回答。 问题讨论机制的缺陷是专业人士出走或不愿意贡献答案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们的缺位也某种程度与社交网站本身的蒸发冷却效应相一致。即便是在正常的国家(国民文化素养更高以及政治较为民主自由),这种效应也依然存在着。但是毫无疑问知乎本身的设计并没有通过更好的分化沉没话题,组织回答等方式减缓这种效应的出现。反而单独提供专栏,这种更强调塑造个人品牌而非提高话题内问题质量的方式(专栏内容无法被连接到某个话题/问题下),或许代表了知乎更倾向走dribble+weibo的路子(大v展示作品+社交网站) #审查压力的阴影下 ——问题删除 举报 关于言论审查的现实之下,国内(我怀疑甚至是希望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都会面临着审查和监管的困扰。这种审查不仅仅与政治问题相关,也与商业运作相关(比如恒大员工的评价恒大的帖子都没了...)。在此情况下知

关于原型 axure 以及sketch

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因为在公司使用axure进行原型线框图绘制以及基本动效制作, 在家使用sketch绘制线框图or高保真图,所以对两者都有一点点经验。 本文会尝试从实际作业的角度讨论下这些原型工具以及原型绘制本身的事情。 #非矢量的忧伤 axure有着成熟的周边社区,所以能轻而易举的找到许多ios/android/web等对应现成模版。 遗憾的是这些模版本身大多数都是图片,这就意味着难以对模版进行简单的调整以及放大缩小,更提其他操作。 如果一名产品经理需要提高单纯静态的交互原型,那么或许使用sketch也是一种好选择。 毕竟sketch天生支持矢量的gui绘制工具,也有着sketch社区本身提供的众多模版, 在这个基础上调整模版内容(文字与色彩)进行快速拼合绘制原型,可能更快成品也更为美观。 #原型制作——线框以外 线框图的绘制并非简单的拖拽控件,如果希望线框图本身更能接近实际的ui完成稿且可行性更强,需要制作者有对于交互以及设计的好品味和实现能力。 根据我惨痛的经验,要获得这些技能只能通过老老实实写代码学技术(动效的实现等),看文档,以及实实在在的临摹ui并且学习一部分美术知识(并且要学以致用)。 这些全都意味着实实在在的砸时间——如果你不仅仅希望了解一两个看似高明好听的名词用以谈资,而是希望切实的研究一把。 别以为总是围观现有的产品就能弥补对技术与设计的知识确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习持续的技能训练你甚至没有足够深入的角度去发掘那些产品的优越之处,更别提模仿和化用了。 更糟糕也更美妙的事情在于——学无止境,技术变化飞快,时间上的投入并不会随着职业生涯的推进而减少。 #造物并非易事 交互设计原型制作除了简单制作部件拖动部件进行布局,也有不少对组件本身排列组合,布局排版的部分。 遗憾的是axure对于这方面的支持远远不够。 如果我希望制作一个部件后批量复制这个部件 ——在axure内我只能进行简单的复制,但是sketch能make grid,从而很方便复制部件并且精确的排列好位置。 如果我希望复用一个部件,比如actionbar并且仅仅改变文字的内容 ——axure内的模版几乎是全有全无类型,sketch的symbol提高排除文字内容在外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