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知乎有关的二三事

#前言
最近一度尝试redesign知乎(android),虽然最后并没有产出什么惊艳的设计稿。
但是这个过程足以让我更深入的思考知乎的特性以及我自身对问答类社交网站的期待与偏好。
首先我要说明我在知乎上几乎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存在着,很少回答问题也仅仅关注了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人(因为我的风格和这种网站(确切的说是基大多数人)相性不合)。

#蒸发冷却效应
——问题组织讨论机制
知乎上针对专业问题的讨论其实是相当尴尬的,比如人类学/心理学这种社会科学话题,下面会有诸多摸不清头脑的提问,要么就范畴过大,要么则过于专业。以至于在我看来这里的话题要么很难回答要么应该让答主别当伸手党自己看论文。(许多心理学话题下都有一些搬运下课本给点文献的行为,我能理解为普及常识,但是难以切合那本来就并不准确与严谨的提问)。有着如此糟糕的专业问题回答机制,更不利于专业人生投入与回答问题——当然知乎本来也并不专门面向专业人士。
与此同时,在一些跨学科或是同时面向对象更广泛的问题(比如政治问题),则会出现高票答案质量甚至不如后续答案的现象。而且许多问题和答案之间有所重合,如果能相互连接互为补充其实能很好的反映问题的多个向度。如福州PX工厂爆炸,任何一个角度,比如讨论政府监管,工业项目与政府政绩,甚至是当年厦门居民的邻避效应,都是理解事件发生之各个侧面的信息。知乎并没有提供对问题下各类答案的整合机制,所以某种程度上让需要看信息的人需要看得更久也鼓励也高度相似的回答。
问题讨论机制的缺陷是专业人士出走或不愿意贡献答案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们的缺位也某种程度与社交网站本身的蒸发冷却效应相一致。即便是在正常的国家(国民文化素养更高以及政治较为民主自由),这种效应也依然存在着。但是毫无疑问知乎本身的设计并没有通过更好的分化沉没话题,组织回答等方式减缓这种效应的出现。反而单独提供专栏,这种更强调塑造个人品牌而非提高话题内问题质量的方式(专栏内容无法被连接到某个话题/问题下),或许代表了知乎更倾向走dribble+weibo的路子(大v展示作品+社交网站)

#审查压力的阴影下
——问题删除 举报
关于言论审查的现实之下,国内(我怀疑甚至是希望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都会面临着审查和监管的困扰。这种审查不仅仅与政治问题相关,也与商业运作相关(比如恒大员工的评价恒大的帖子都没了...)。在此情况下知乎有着删除问题,沉没与隐藏某些回答,提供举报路径等等方式保持社区的运作。

对于社区参与者的表达与内容运营者采取的策略和所有的所谓中国特色问题都有点儿类似,就是我们有的问题正常国家也有,但是中国特色下这种问题会更加扭曲一些。例如依赖于管理员作为评判标准,所以普通成员希望管理话题只能修改问题记录与举报。知乎本身对发问者与回答者缺乏限制的机制(quora),也没有话题徽章(stackoverflow)等引导机制,这些机制的缺失导致社区本身更难沉淀出好的答案,也不易引导较为客观友好的讨论氛围。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独特国情下有各种审查以外,还滋生了许多从中寻租的人。例如各种形式的垄断,还有利用这种体系举报与政见不同的人。当然,普遍的国民素质以及公共讨论练习的缺乏,也导致许多重复相似没有普适讨论价值的问题。我们当然可以说,这种现象普遍的存在于各国,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许多“中国国情导致的复杂因素”,给予许多糟糕的问题和回答充分的生长空间。


#运营这种事儿
——点赞
前阵子似乎有人发起号召,希望更多使用感谢而非点赞功能并提醒我们谨慎对待答案以及自己点赞行为影响。首先不得不承认知乎上有些答案会获得很高的赞,但是这些答案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知乎本身又似乎不断放大这种机制的作用,比如点赞的人会自动把消息推送给所有关注他的人,再如答案基本上根据赞的数目进行排列。即便同样是点赞,不同的人之间对答案质量的甄别能力也有着差别。知乎对此缺乏作为导致形成一个糟糕的循环,高质量的答案即便生成出来也缺乏足够的鼓励与认可(从排序到点赞上)反而糟糕的抖机灵答案获得高票并且置顶——这样导致问题下的讨论氛围更糟糕更难吸引有价值的被贡献出来。

答案的良莠不齐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是这种机制本身带来的也是部分答主用持续更新作为诱惑鼓励更多点赞。这种行为本质上并不利于优秀的以及完整的回答呈现。甚至某种程度上也鼓励了一些与问题无关的点赞爆照行为的发生。

#讨论氛围与话语空间
——参与者
前文多次提及中国特色的各种国情包括审查与国民素质的问题,导致公共讨论难以正常进行与组织。即便审查力度放宽,参与者本身对于公共讨论基本素质的缺乏也会让讨论过程变得困难。比如在twitter,躺枪后站队群殴互相指责而非正常辩论的现象也很常见。在知乎,这种现象则表现为提问者不知所言没有基本的积累以及努力(你们对比下stackoverflow还有知乎上对于编程问题就知道了..),而问题回答者以及评论者都喜欢根据脑补进行回答与回复的习惯。这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和社会氛围不鼓励国民积极学习逻辑,提高智识,也别提学习基本的批判性思维和公共讨论礼仪吧。既然国民普遍素质如此平均值普遍低下,那么随着用户增长,知乎也就接近于中文社区的普通论坛水平了——比如贴吧。

#社区分化
——timeline设计
知乎以timeline作为中心,与豆瓣存在多种分化的中心和路径的方式有所不同。在timeline作为中心的机制下(如社交网络),社区的氛围都更混杂,而且也不容易形成彻底的分化。分化的好处是不同类型的用户能很好的区隔,即便他们兴趣迥异也能因为各种区隔机制的存在(如小组,书籍,音乐,相册)等,相安无事的存在于同一个社区。


#归根结底——中国特色社交网站
对知乎我们能期待些什么呢?上面提及的弊端,一方面是社交网站设计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特色的问题导致。然而如果没有这种扭曲的国情,或许互联网并不至于那么喧嚣,同时更为分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对某个站点并不会怀有更多期待(因为有足够多的竞争对手。我想起新浪微博过度管制和运营最终渐渐没落的现实,当年新浪在产品和管制上的诸多尝试如今也被用在知乎上,如果根据这种路径,那么知乎也难免重蹈覆辙。

评论

  1. 还是归根结底吧。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一个源头。

    回复删除

发表评论

"fire in the hole"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关于产品设计 #这是个巨大的坑

书单 披着用户研究的皮却有着一颗好奇心(更新20140919

设计工具吐槽 之 protop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