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设计决策

#前提
本文专注与讨论web/app/桌面端界面设计(包括交互与视觉)的思考以及决策方式,并不讨论设计决策中那些与具体业务和产品设计的部分。

在谈论设计师在接受了需求后如何进行设计,那么除了理解需求的重点以外还有很多与设计本身相关的决策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通过知识和经验以及一定的尝试选出较好的选项构成最终的设计方案。外行人会以为,设计师只需要简单的理解需求并且画图就好了。可是在此过程中的思索以及其带来的取舍,才是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笔者在此将会介绍自己在设计中的决策机制。

首先,虽然笔者会提供一些参考要素,但是对于不同产品以及与不同人沟通并没有必要把全部流程走一次。其次,针对不同产品的不同阶段,会侧重于某些角度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审视与打磨。

#还原
关于设计,有无数的教程和案例也有着无数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日常工作中,只有部分典型场景才会有直接的现成大量直接的知识可以参考(比如注册登录模块\新手引导流程)。设计师在日常的阅读以及积累有助于帮助设计师学习业界所总结的经验从而更好的做出设计决策。许多知识虽然不能显性的提供即刻的指引,但是却能提高设计师解决问题时的能力以及提供更多的角度。比如关于设计原理与手法的介绍,再如各个平台的设计风格的演变历史,再如对于用户行为和决策的一些现成研究和数据。当一个设计师基础知识扎实,那么在碰到某些问题的时候就更可能跳出困住自己的小房子从而从更多角度发掘和尝试新方案。比如改良官网的产品介绍模块,可以还原为展示性页面的内容呈现逻辑与叙述手段以及内容管理相关的一些核心要点。

* rss/邮件订阅有助于你定期集中了解行业内的动向和知识
* 适当看书,即便他们不能立竿见影的提高设计质量
* 有些东西需要等自己有一定设计经验的时候才能理解
* 基础知识要扎实,比如发现自己对字体选择不确定那么可能要好好系统的补习一下
* 许多现有的互相重合与冲突的原则,根据场景以及这些知识产生的推理和背景进行选择

#数据
关于数据有很多,有些来源于现成的产品有些来源于更加广泛的研究与调查;也有来自于部分用户的反馈与需求。面对任何现成的数据与反馈,最好抱着警惕的态度对待他们。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数据,关心其来源的情景以及恰当的处理方式都很重要。无论定性还是定量数据,从数据到结论都并非如此理所当然。如果需要直接处理网站数据请老老实实学习相关原理和指标来源,如果需要做问卷or访谈那么必要的处理收发也需要掌握。把设计相关的数据获取过程做出漂亮的产物远远比设计整个研究流程并且仔细审视数据、推翻自己的假设还承认自己的调研和数据都有其局限要难。笔者在此最希望说明的是,比起简单的思考现有的产品应该如何提升恰当的设定最终目标以及衡量手段更为重要。有许多人都说他们用数据为设计提供决策依据,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这种过程多么不容易。简而言之,不提供足够多可信说明和数据推论的范围条件限制以及竞争性解释就高吹自己有万能灵药的——多半是骗子或者是自我证实,无论手段包括什么fmri/眼动、网站检测、问卷调查、小组访谈。

* 老老实实去学习基础知识,至少不容易被蒙
* 适当积累行业上提供的数据
* 适当了解行业上的人如何刷数据造假等等,保持头脑清醒
* 远离那些大而空的鼓吹者... 

#技法
一名设计师掌握的现成具体技法很容易影响设计师的最终呈现。一名擅长插画的设计师会自然在ui设计中引入更多插画的要素,依次类推设计师根据其所长和关注点会在设计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有所偏重。某种程度上而言,现行的某种设计潮流也是通过设计师日常所见平日练习等等渠道具体渗透入一个个设计方案之中。老狗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新把戏,否则很容易被落下也容易被过去的经验所局限。过往学到的某些手法,设计策略甚至是工具都会随着时间而被淘汰。有时候过往经验本身并不能完全复用或是帮助自己学习和正确理解新事物。大概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手艺人的宿命吧。

* 不要因为自己已有知识就对新事物做出简单判断
* 老老实实学新把戏
* 见异思迁,每次看到新的东西都好好玩一下(比如新的设计风格、新的工具
* 意识到自己过往经验的适用范围(避免因为某些特殊案例导致日后的决策失策

#竞品与大公司的现成做法
很多粗糙的产品都来源于随意抄袭以及拼凑现成的方案,特别是某些大公司的现有产品。没错,那些大公司的产品的确经过了用户的检验以及某种程度上符合部分受众的预期与习惯。那些大公司也的确有着更多资源以及更好的设计师,以及其产品决策过程可能更为严谨并且较为完善。但是一味参照那些大公司的现成产品那么很容易掉入坑内,稍不注意就容易落入窠臼之中。

*大公司的产品决策并非都很明智(比如支付宝连聊天界面都全盘抄袭微信
*大公司有着他们自己的产品策略与考量
* 大公司有很多产品线,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也很可能有历史负担(混乱的新浪首页 = =
* 适当学习以及仔细审视那些对于设计解剖以及大公司产品设计说明的文章(这个真靠积累
*很多文章介绍大公司的某个产品如何设计多么明智巧妙,可能逻辑上有偏误或是不顾事实(比如h5游戏在微信上不流行的很重要原因是微信方面的规定
* 参考大公司的产品之前,先找到值得参照的场景

当然,也有许多设计师习惯逛dribbble或是其他设计网站,无可否认他们能提供许多灵感来源甚至是值得学习的范例。但是任何现成的范例本身如果不经过思考就全盘抄上,那么和画图机器有什么区别呢。许多的现成案例都有其适用范围以及局限性,而且设计网站上通常不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因此这些设计方案中可能有预想不到的坑。要是看着好看就直接搬过来,那么最终也把人家碰到的坑也一同跳入。

* 好的鉴别能力在于平时的实践以及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 每次看见什么好玩的在仿效之前都要从各种角度再想想
* 产品本身的情景以及整体的调性等等前提条件都要时刻放在心上

#系统规范
在多数情况下设计师并非凭空设计一个新产品,而是基于旧有产品增加功能或是进行程度不一的修补与改造。即便是在相对独立的设计一个全新产品,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需要遵循所在平台的设计规范。在此情形下,很容易碰到一个问题:现成系统有一些缺陷或是不够完全贴合当前场景,我是否应该进行特殊处理。重新针对该页面进行一些改造并且适当的修正很容易,但是如果不拿捏尺度那么就会显得过分特立独行。比如一个较好的设计和交互因为和原有系统过于格格不入导致用户学习成本提升或是给整体产品带来不一致和山寨感。而且如果为了特殊情景而设计出过分特殊的组件那么成本较高而且系统也容易布满各种各样虽然针对当前场景却各有逻辑的控件。

* 设计本身就是在走钢丝
* 某个平台上的好设计到了另外一个平台上不一定适用
* 适当从系统设计者的角度想问题,减少不必要的赘余尽可能照顾通用情况
* 围观每个平台上系统推荐的最佳实践

#场景
为什么要如此设计?为什么此处如此设计而彼处那样布局?是的,设计师应该尽可能根据当下的限制以及现成要素进行设计。如果需要对需求方解释自己的设计,那么设计师首先必须对于当下的场景有着充分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知识积累就是体现在对于这个场景内的每一个细节以及每一种特殊状况都有足够的思考。正是因为有着很多例外和特殊情况,正因为积累了足够多案例和经验,我们才能对需求方说我们不能简单使用某种设计因为此处有着如此这般的缘由。

* 讨论情景之间的相似性与不同需要理解家族相似的概念,不必追求每个细节都完全一致
* 讨论场景的前提是对于大体环境以及当下状况都积累下足够多的事实性知识和细节
* 不要滥用这个词也不要用这个词解释自己的一切设计,需要给出具体的说明


#小结 设计不应当是随机组合的结果

我承认设计中有许多由灵感与随机要素构成的环节,也有许多难以控制的变量。然而对于一名设计师,多数设计决策最好经过一定的思索以及选择。为什么需要画原型,为什么需要画草图甚至是多出几个版本,为什么需要去看竞品。他们本身并非目的所在,最终的目的是让自己在思索与尝试过程中给出相对较优方案。反过来想,要是不必经过思虑就直接提供方案,那么用什么回应他人的诘问以及又凭什么通过设计这门手艺吃饭呢。偷懒简单的照搬各种现成实践,容易把自己逐步推往画图机器的境地。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关于产品设计 #这是个巨大的坑

书单 披着用户研究的皮却有着一颗好奇心(更新20140919

设计工具吐槽 之 protop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