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乎信息架构


0 我们如何获取信息
我们怎么处理我们看到的信息呢?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这些信息通过光,投射到我们视网膜,视网膜的细胞们对信息进行响应和加工,随后传输到大脑,我们的大脑对此再进行加工和反应。这其中大多数的过程我们并未能清楚的意识到,正如你,对了,就是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也难以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究竟如何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篇文章,又如何把文章里一个个文字字符理解成内容。这其中的过程很长,但是最要紧的是,要知道人获取信息,这不仅与外界的信息如何展示传递给有关,也与人内部的信息加工机制有关。
人头脑内部的认知机制很复杂,而且人所处情景也相当纷繁,他们总是漫不经心,难以集中注意力,他们都相当懒惰不愿意在不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过多探询,更糟糕的是,我们提供的服务对于他们而言通常不是无可取代的。

那对于我们而言,构建好的信息架构有什么意义呢?

* 对内容和业务进行先行梳理 方便我们分清轻重缓急 
* 帮助指导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的方向 避免 视而不见 也减少工程上的耗费(特别是app上华丽的动销
* 逻辑清晰 方便维护与扩展
* 方便不同类型的顾客进行浏览 也方便顾客理解以及重复浏览 使用服务

1 这仅仅是导航?
市面上林林总总的的CMS发布系统的确提供了许多架构。但是根据我的经验,不少网站只是简单的套用了这个框架,不顾业务与情境就在上面填充东西,导致顾客会浪费不少时间在用眼睛搜索上——他们最后都会走向搜索或者离开。即便他们能找到那样东西,其中浪费的时间,以及页面浪费的空间,这些都带来不必要的损耗。

CMS还有林林总总的控件只能内容提供容器,但是并没有现成的,针对你的业务需求与运营资源的框架,这些框架需要自己去分类和总结,并且一以贯之。此外,各种现成框架和工具,实际上和代码一样,也有着交互和视觉的逻辑架构,单单看着觉得可以勉强套用,而对背后的逻辑所知甚少,最后可能事倍功半。

2 这仅仅是页面/模块/组件分布?
是的,页面上的确分布了那些模块,是的,app里面有相关的组件,可是存在,并不等于被感知到。举个极端的例子吧,比如当出现错误的时候,MS word上面有时候会出现帮助,但是我们并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些帮助存在,反而注意力死死看着自己出错的地方。再比如淘宝,底端有很多分类和导航,但是我很怀疑具体的点击率,因为我每次都没有耐心去找到那相应的分类,就直接开始使用搜索框了.....
客户处于那么繁杂的环境之中,你怎么保证他们能全神贯注看你的网页半天去仔细找呢?他们对于你的app,可能根本不知道某些地方需要点击呢?你说教程?天哪,他们真的都会认真看完而且以后都还记得吗?
不应该仅仅因为首页还有容纳空间,运营有需求需要拉动流量,产品认为这是重要的模块,甚至是数据说——大家都在找这个!所以就简单的把空间塞满,未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过,那么未经仔细审视的作品,甚至不应该交付程序和设计。
3 有原型了那么还说这个干嘛?
没错,好的原型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过仅仅是一部分,对于现代的网页与app设计,具体的视觉设计效果以及动效对于用户最终能感知的产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两者的制作,都涉及大量对于各个平台适配和性能考虑,一言以蔽之,都是相当费钱!
*原型图上面通常没有详细的视觉设计效果
页面色彩的使用,版面具体的空间感与节奏感,都会影响页面最终的效果。比如天猫,好几次改版,连导航条颜色都变化了,为什么以前是红色,为什么现在是黑色,黑色会对中间的展示横幅有什么影响吗?对自身作为导航条的作用呢。
*原型图上面也通常没有非常灵活的动效
在app里面,通常是国产的app,似乎精致的定义就是有华丽的动效,可惜大多数时间都很长或是并不一致。偶尔会出现更糟糕的状况,也就是可能用户动了一下,发现当前内容/页面不见了?怎么找回来呢?!两个相同似乎类型相同层次的内容展示,却没有统一的效果等等,这些都因为技术或是产品设计原因始终存在着。

4 运营需求怎么办?
* 对于运营而言 无差别的把东西都塞页面上,反而对于转化不一定有利,一来顾客会避开他们认为是广告的内容,二来过多的元素或是缺乏设计的元素
* 把运营需求考虑到信息架构中,从导航到展示。

我们如何建立与维护架构
0 轻重缓急
* 聚类
聚类包括两方面,基于业务以及基于语义(也就是基于用户理解和操作上)的聚类,业务上类似的东西在与用户交互的表现层不一定类似,而业务上并不相似的业务,比如找回密码与寻找客服退货,可能都会被用户理解为,出现问题需要解决。

* 用户操作路径
操作路径是这样的,不等于在页面上的用户就能看到,不等于他们就能去点击,即便是处于看似非常明确的位置,也会因为周围元素的排列而影响实际的可见度与可用性。

1 层次感
* 一致的层次感是在轮换展示元素都能一致的部分。
作为网站总有需要展示的内容,无论是用户生成,机器自动生成,编辑与设计的作品产出,都是内容。在确认思考信息的传达层次之时,如果并不事先对现实业务有所考虑,那么最终架构也容易被用户/网站日常运营说破坏。
的确,用户生成的内容千变万化,而网站运营的需求也时刻会变,但是如果能从信息架构的层面去考虑,那么具体展示这些内容的方式就能加以限制,使网页的内容一直在变,但是用户始终轻松的去往他们的目的地。
* 动效展示中传递的信息层次信息
动销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反馈?操控感?展示?过渡?情感表达?等等,他们都是信息展示。信息架构的确认,就意味着每个环节需要传达的信息量都被确认了,那么未能确定恰当信息的交互动画,就没有必要花费过多时间,而那些传达必要讯息的动画,也被提到应有的地位。既然有架构,那么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也相当清晰,那么就能统一以这个角度(而并非具体业务)的角度,来统一动效的使用——而这点恰恰是许多国内app的疏忽。
* sitemap与导航栏
把他们当作是促使自己反思的机会,而不仅仅当成seo等需求或是常规的惯例吧。正如我们用GTD工具,可是真正管理时间管理生活的思维与生活方式不养成,那些工具买了用了或许也只是一时冲动。
信息聚类变化的速度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快,不断在网站或者页面增加新分类,但是最终导航与sitemap都跟不上,或是没有恰当的强调,那么用户下次可能只能ctrl + f 来找回?可是你确定他们真的懂得找回吗?
导航既然是导航,那么自然意味着一种架构,而不是简单的罗列,更不是部分轻重缓急,把全部层次都一一展现。导航也没法承载过度的快捷入口功能,如果真的那么多需要单独出现的快捷入口,为什么不对导航进行重新分类呢?

2 信息密度
* 图的信息量?符号的信息量?文字的信息量?
图能给我们多少信息?符号呢?文字呢?数字呢?如今的页面寸土寸金,这不意味着都好像京东首页那样都要塞得满满才是利用空间。对于空间的利用应该按照信息架构定下的层次,从架构到交互到视觉上,都传达足够清晰的信息。
banner内的大图更多是唤起情感,要是banner附近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那么人可能就会被吸引去看文字,那么banner的目的可能就并未达到。同样,页面密布商品信息和购买按钮都可以,那些随意搜索的顾客点击率也可能会高一些,但是他们要是忘记了本来需要购买的东西,最终迷失在迷宫里——而且最终还通常离开,那么这些密密麻麻的展示,效应在什么地方呢?
没错,这些都可能是案例,不过我们要清楚,具体每个地方展示的不同信息,他们能唤起的大概是什么,而他们最终对自己,对其他元素的产生的影响为何。对信息区分质量,不仅传达了多少信息,还是传递了何种类型的信息。
* 空间利用的节奏与浏览模式
一个人阅读和认知事物的方式来源与内在的预期,也来自于外在的刺激。通常我们都力图呈现更多刺激来吸引用户注意,以图达到最终的商业目的。可是这种刺激的强化与节奏的变化——也就是页面的变化,或许会给某些本来有目的的用户造成干扰,也可能对随意逛逛的用户带来茫然与烦躁。

3 舍弃不重要的东西
* 架构终究是不为完美的
架构需要不断维护,也需要不断修改更新。这听起来似乎是一句废话,但是许多时候,制作各种高大上的东西,对于程序,设计,还是产品,都有着很强的诱惑。遗憾的是,这些诱惑常常只走出了第一步,比如在首页增加的新模块,但是在导航以及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从信息的架构角度而言,放在首页这种寸土寸金位置的内容,不应该在其他位置也提供入口吗?而这些入口的落实与全面部署,常常影响最终内容展示结果。

* 脑洞是无穷的
这个世界创意是如此之多,而实践的成本,都意味着牺牲尝试另外一种可能。没错,创新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位置。我们很容易看到苹果的iPAD是多么跨时代的创新,但是背后更多的故事——苹果如何持续整合产业链的,触摸屏是如何一步一步研发的,以及在苹果之前的许多NUI尝试。我们在作出创新之时,怎么知道自己不是索尼不会是NOOK呢?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关于产品设计 #这是个巨大的坑

书单 披着用户研究的皮却有着一颗好奇心(更新20140919

设计工具吐槽 之 protopie